貢茶作為我國茶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歷史現象,具有悠久的歷史。
循著文字記載的蛛絲馬跡,貢茶之源頭可以追尋到周朝。
根據《華陽國志·巴志》記載:“周武王伐紂,實得巴蜀之師,……茶蜜……皆納貢之。”表明西周時期,巴國就已將茶作為貢品,進貢給帝王。
貢茶初始,僅屬于土貢性質,自唐代開始,貢茶有了進一步發展,逐漸形成了貢茶制度,并由此一直沿襲至清王朝。
唐朝最早在湖州長興和常州義興宜興交界的顧渚山設立“貢茶院”,納入官府直接管理,并設官督造,細求精制。
每集“役工三萬人、工匠千余人”,采制貢茶“顧渚紫筍”,并按規定時間送抵京城。
唐朝貢茶的采制及烹飲較現代來說已是紛繁復雜,時至宋朝,又在唐朝制茶飲茶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改造。
特別是宋徽宗趙佶,不僅愛茶,而且懂茶,其親自撰寫的《大觀茶論》的問世代表著宋朝茶飲的巔峰,而其宮廷貢茶的采制也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。
宋代除了保留顧渚山貢茶院,貢焙重心由浙江逐漸移往建安(今福建建甌市),境內建溪兩岸、鳳凰山麓盛產茶葉,且天然品質好。
北苑是宋朝的御茶園,生產龍鳳團茶專供御用。由于精美而良好的品質,北苑貢茶成為中國茶葉發展史上標志性的御茶,歷經六個朝代,持續御貢458年之久,在中國茶史上最為璀璨的一頁。
歷代朝廷都在建安北苑(今建甌)建立“龍焙”(供皇帝享用),并遣使臣督造貢茶。宋徽宗趙佶在《大觀茶論》里說:“本朝之興,歲修建溪之貢,龍團鳳餅,名冠天下。”
貢茶制度是封建皇權制度的產物,一方面,它是靡費擾民的苛政之舉,令許多茶區、茶農不堪重負,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。
貢茶的采摘和焙制,“工甚大,造甚精”,到了茶葉采制的季節,“女廢蠶織,男廢耕農,夜不能息,晝不能停”。且當時的運輸條件,將貢茶運送到京都則更為不易。
世人皆知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的詩句,但對“牡丹花笑金鈿動,傳奏吳興紫筍來”卻未必熟知。
前一句講的是用驛馬千里送荔枝的情景,后一句則是快馬專程送貢茶。
但另一方面,貢茶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技術的發展。
茶葉生產的發展是基于飲茶之風的漫延,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茶葉質量的上升,又根源于飲茶者對茶葉品質和花色的不斷追求。
貢茶對茶的品質極為苛求,且花樣要不斷翻新,新制一出,舊茶即被淘汰。每個品種上貢時限一般為五年,五年之后要更換新品種上貢。
范仲淹《和章岷從事斗茶歌》中,便描述了當時福建北苑民間通過斗茶選拔貢茶的壯觀場景,詩中有“北苑將期獻天子,林下雄豪先斗美。”
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云:“本朝之興,歲修建溪之貢,龍團鳳餅,名冠天下……故近歲以來,采摘之精,制作之工,品第之勝,烹點之妙,莫不盛造其極”。
貢茶制度的產生把我國茶葉制造技術、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。
明太祖朱元璋因感龍鳳團茶勞民傷財,遂改“唯采芽以進”。這一舉措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“一淪而啜”法,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,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、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來看一看那些曾經的貢茶吧:
蒙頂山茶
蒙頂山位于今天的四川雅安,蒙頂山茶,又稱“蒙山茶”,傳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,蒙頂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山馴化栽種野生茶樹,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。
蒙山茶屬于綠茶類,唐代是它最風光的時期,不僅成為貢茶,還被譽為貢茶品質第一,后一直到清朝末年,連續作為貢茶的最佳選擇之一。
目前大家能見到的蒙頂山茶有:蒙頂甘露、蒙頂石花、蒙頂黃芽,其中蒙頂黃芽還是國內少有的黃茶之一。
顧渚紫筍
在唐代,除了蒙頂茶,就是顧渚紫筍了。
當時的貢茶院就設置在浙江湖州顧渚山,東臨太湖,峰巒疊嶂,云霧彌漫,土層深厚且肥沃,生態環境優越,極適合茶樹生長。
顧渚紫筍茶屬于綠茶,因芽葉微紫,葉片背卷似筍殼而得名。曾被壓成團餅裝,至清朝曾失傳,目前當地已重新復蘇顧渚紫筍的制作。
西湖龍井
西湖龍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,茶圣陸羽的《茶經》中就記載了杭州天竺、靈隱二寺的產茶歷史。
按更明確的史料記載,西湖龍井一帶開始大面積的種植茶葉,是在宋代。直到明朝,這里的茶才被正式稱作是龍井茶。
清代,龍井茶更是因乾隆皇帝而聲名遠播,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有十八棵茶樹,傳說是乾隆親自采摘過的,他還親自命名為“十八學士”,且欽定為御茶樹,每年采摘的茶葉直接貢入宮中。 時至今日,西湖龍井已享譽國內外,十八棵御茶雖經多次換種改植,但這塊“御茶園”卻一直保留至今,而且成為一個旅游景點。
宜興陽羨茶
今天江蘇無錫的宜興,古時稱陽羨,是最負盛名的古茶區之一,曾與顧渚紫筍茶齊名,并同為貢茶。
早在漢朝就有“陽羨買茶”的記載,宋代蘇東坡曾寫下“雪芽我為求陽羨,乳水君應餉惠山”的名句。
陽羨茶也是一種綠茶,陸羽的《茶經》中說到:“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。筍者上,牙者次”,其標準就有參考顧渚紫筍茶和陽羨茶。
龍鳳團茶
今天福建的建甌、武夷山一帶,曾產出北宋的貢茶“龍鳳團茶”,這是一種宮廷專用的茶,被壓成團餅狀,且上面印有龍鳳的圖案。
由于制作極為精細和精美,曾是皇家和官員們追捧的名茶,上面的花紋也是栩栩如生,造價昂貴之極,飲用時所搭配的器具也都是精美之物,建盞就是在那時被燒制出來。
后來元明時期,北方游牧民族欣賞不來這種精細的茶文化,龍鳳團茶逐漸衰落,至明朝更是精簡了貢茶的復雜程度,龍鳳團茶目前只能在書里看到了。
云南普洱茶
普洱茶作為貢茶,主要是在清朝,而且當時有“夏飲龍井,冬飲普洱”的說法。
云南曾設有茶葉局,精選茶葉上供,清代《普洱茶記》中說:“普洱茶名重天下,味最釅。”恐怕普洱濃郁的口感,也是區別于江南細嫩綠茶的獨特標志。
當時作為貢茶的主要產區,主要是在今天的西雙版納,勐臘縣的倚邦、易武一帶。那時還沒有熟普工藝,呈上的普洱茶更接近于今天的生普。